我認為這部電影最好之處在于,它不動聲色、自然微妙地呈現了一個在冷戰這樣一個政治大背景下的愛情小故事,導演沒有刻意地控訴意識形態,觀眾卻都理解這場糾結的浪漫愛情正是時代造成的悲劇。注意,它首先是個愛情片,然后才是冷戰時期的愛情。 音樂的選取和演變就是對意識形態最好的隱喻。作為故事主軸的同一首歌,從一開始下鄉采風的淳樸民歌,改編成歌功頌德的宣傳歌曲,再改編成法式香頌的抒情爵士。在場景音樂方面,一開始是蘇聯二戰時的流行曲目《喀秋莎》還有莊重的《國際歌》;后來在巴黎日食酒吧,一首美國搖滾樂Rock Around the Clock響起;回到波蘭后,女主角唱著一首帶著拉丁風情的流行樂Baio Bongo,都暗示了政治氛圍隨時代的變遷。另外,片尾在“獻給我的父母”之后呈上一段巴赫的《哥德堡變奏曲》,可以說是神來之筆了,回味無窮。